孝順是做人之道的根本。一個人是好是壞,先看他們如何對父母。孝是美德的根本,古人說:「百善孝為先」,評價一個人,孝順通常也是重要的考量點。

帝舜(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舜帝三番五次被後母謀害,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但令人佩服的是,他仍然孝順父母、關心同父異母的弟弟象。

例如:父親要求他修理稻米倉庫,當舜用梯子爬上屋頂,後母就在在下面點火,想燒死舜。

帝舜(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舜在屋頂上看到起火了,卻找不到梯子下來,他拿著兩頂帽子遮陽,像鳥兒一樣的飛下來,毫髮受傷。

另一次,後母要舜去挖井。當舜在井底挖土時,後母卻在上面填土,想將舜埋葬在井裏。舜趕緊從側面挖了一條隧道,安全回到家裡。

人們都說,因為舜帝是個孝子,所以神佛才保佑他,且舜帝有天子命,後來成為充滿仁慈的天下統治者。

因為舜帝是個孝子,所以神佛才保佑他(圖片來源:sohu.com)

漢朝初年,有個孝子韓伯俞,每當他犯錯,母親就會用棍棒打他。一次,他又跪在地上被打時,一反常態的哭了起來。

母親非常吃驚,問他:「你從來挨打,都沒有哭過。為何今日哭了呢?」

韓伯俞說:「媽媽以前打我,我都感到十分疼痛,但這樣表示您身體仍健康。但是今日打我,力氣卻小了許多,我深怕母親衰老,我因此心痛哭了起來。」

關於唐太宗的佳話

唐太宗是一朝天子,但從未舉行豪華生日慶典,因為他認為生日是母親為他承受苦難的日子。因此在他自己的生日,他往往因母親而淚流滿面。

《貞觀政要》第八卷〈禮樂〉中記載,貞觀十七年,唐太宗與大臣說:

於唐太宗(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今日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為喜樂,但我卻加倍的思念父母恩情。我現在君臨天下,富有四海,但追求對父母的奉養,卻再也不可能了。

朕就像子路一樣,懷著不能再為父母背米的恨憾,是一樣的心情。《詩經》寫道:『可憐我的父母,為養育我付出了多少艱辛啊』,怎麼能用大吃大喝來進行紀念父母開始辛苦之日呢?也太違背禮度了。」

太宗說的子路是孔子的學生,魯國人,家境貧窮,他要為父母擔負米袋,來回數里,還要種點蔬菜熬湯,讓父母食用。

父母去世後,子路到了楚國,受到重用,楚王賞賜許多俸祿。

他感嘆,自己父母都已過世,再也不能好好照顧父母,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奉養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

人與動物不同,孩子出生後,需要父母很長一段時間的照顧和關心。

當父母年輕的時候,日夜操持,白天賺錢、晚上還要幫孩子溫習功課,當父母年老之時,無法勞動,正是孩子報答父母恩情,也是人們常提到的「孝道」!

(圖片來源:DKN.tv)

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倫綱常紊亂,正是「父不父」「子不子」的年代,大家都怕受到傷害,對他人有所保留。父母也開始對孩子戒備起來,孩子也被父母寵得無法無天,彷彿父母為他做盡一切,都是應該的,孝道日益消失。

樹上的種子落在土裡,慢慢發芽成小樹,日漸茁壯,誰知道父母是誰?而我們人類,至少需要父母關心10至20年,從身體的細細照顧,到提點做人處事的點點滴滴,否則哪能難以成大器啊。

孩子需要還報父母的出生與養育之情,這真是一點也沒錯。

(責任編輯:金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