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日報2020年02月03日訊】今天是立春,它是中國黃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立春,意味著萬物復甦,寒冷陰暗的冬天即將過去。以悠久美食文化著稱的中國人,在這一天也要選擇講究的食材調養身體迎接全新的到來。

中國的黃曆起源於黃河流域,是華夏民族的先人以地球在黃道(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軌跡)上所處的不同位置而製定的,每一個節氣分別對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這二十四節氣非常科學地指導著人們的勞作、生活和社會活動。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立春的由來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史記.天官書》)。儘管此時天氣仍然寒冷,但一年的四季從這天開始。

立春既是節氣,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日。幾千年來中國自朝廷到民間都極為重視立春。自周代起,天子就要在立春前一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立春當日,官民共行「鞭春之禮」。此外,立春之日還要祭祀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他人面鳥身,主管春事。

立春的民俗

中國地大物博,以長江劃分的南北方,因地域和氣候差異,民俗也大不一樣。

打春牛 

古時農耕離不開牛。打春牛(又叫「打土牛」、「打春」或「鞭春」)是漢族和白族立春主要習俗。歷代朝廷都要在立春這天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據《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

現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土塑一頭牛,稱其爲「春牛」。立春這天,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在山西民間,還流行著一首《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打春牛。(圖:Shutterstock)

掛春幡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貼春聯的習俗。古時,每逢立春之日,各家各院都要高掛「春幡」,並在門壁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宜春字畫(類似於今天的春聯),大人孩子要換上潔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胭粉,頭上插上寫著春字福字的紅絨花,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然而,由於中共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貼春聯這一習俗現在只限於中國新年(春節)期間了。

貼對聯。(圖:Shutterstock)

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還習慣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即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立春這一日,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就是蘿蔔。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現在人們吃的春卷,就源自古代立春之日食品。宋代有一種「卷煎餅」,和現在的春卷很類似。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捲裹餡料油炸後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已出現春卷的名稱。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捲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春卷的餡可葷可素,可鹹可甜。

春卷。(圖:Shutterstock)

佩燕子

佩燕子這種風俗起於唐代,是長安、關中一帶民間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因為燕子既是報春的使者,又是幸福吉利的象徵, 所以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

配燕子。(網絡圖片)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家畜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吊春穗。(網絡圖片)

立春的養生

中醫認爲,春季養生應以養肝護肝為主,飲食上宜選辛、甘、微溫的發散之品,最好不吃油膩生冷酸性的收斂之物。

立春的養生食材。(圖:Shutterstock)

在具體食材上可選黃豆芽、綠豆芽、豆腐、豆豉、大棗、瘦肉、魚類、蛋類、花生、芝麻及蜂蜜等既生發又富營養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應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薺菜、馬蘭菜及香椿等,以補充冬季飲食中的維生素不足。

責任編輯: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