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真快,一晃在紐約法拉盛已經住了4年多了。想想當年一個人初到法拉盛,寒風中獨自站在法拉盛圖書館門口的台階上,下面是一片片被踩成了爛泥的髒兮兮的雪水,緬街兩側那一家家掛滿了花花綠綠的招牌和廣告的餐廳、藥房、服裝店、麵包房、九毛九店、手機店、髮廊、花店……,摩肩接踵,令人眼暈。而狹窄的便道上熙熙攘攘的男女老少們,幾乎一律的黑頭髮黃皮膚,或疾行或蹣跚,令人錯以為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的某一縣城。飛機頻繁地從頭頂上轟鳴而過,救火車、救護車、警車此起彼伏地嘯叫著,再加上火車和地鐵的匡噹聲,真的有種讓人崩潰的感覺。
這就是我當年剛到法拉盛時的感受。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卻越來越喜歡上了這個新興的中國城,因為這裡一切都那麼方便。在北起北方大道(Northern Boulevard)南至富蘭克林大道(Franklin Avenue)的這段只有6-7個街區的緬街(Main Street)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商舖。除了位於羅斯福大道(Roosevelt Avenue)上的梅西百貨外,絕大部份的店舖都是華人開的,貨物幾乎應有盡有物美價廉。就是梅西百貨的價格也比曼哈頓等地區的分店的價格要低。如果你想吃到比較地道的中國餐,五大菜系的菜餚在法拉盛都可以找到,口味不錯,價格也便宜,這是曼哈頓的老中國城和布魯克林以福州人為主的八大道的新中國城無法相比的。

此外,美國主要的大銀行,如大通、花旗、匯豐、國泰、美國第一等,在法拉盛都有分行,而且提供完善的華語服務。在這裡你真的感覺不到是在美國,而當看到為數不多的其他族裔的人時,你會感覺他們是外國人。
法拉盛的另一大方便就是交通。去曼哈頓有7號地鐵,到時代廣場只需要30多分鐘。要去長島,從曼哈頓到長島的火車在法拉盛也有一站,極為方便。要坐飛機,從緬街到最近的拉瓜地亞機場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剛來法拉盛時,地鐵裡貼出的變更服務的告示只有英文的,但一年後就增加了西班牙文(美國的第二大語種),再過了半年多又有了韓文的,到了2009年下半年才有了中文的告示。
一天,我在法拉盛圖書館(皇后區圖書館最大的分館)裡看該館的發展史,期間和一個姓劉的管理員聊起了法拉盛的變遷史。他告訴我,法拉盛曾經是一片植被茂密到處是水的湖灣,1620年由荷蘭殖民者將其命名為Flushing(法拉盛)。1989年紐約市區合併後,這裡逐漸形成了華人、韓國人、印度人、希臘人、南美人等多族裔的新移民城市,其中亞裔人口佔50%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每天都有幾十位大陸客飛到紐約並留在了法拉盛。

在法拉盛住了這幾年,還遇到過一次極端天氣,令人印象深刻。那是2009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突如其來的一場颶風,把紐約市許多地區(包括法拉盛)的許多大樹連根拔起,導致多個區域斷電。當時我正在曼哈頓辦事,突然陰雲密佈,電閃雷鳴,我趕緊鑽進地鐵回法拉盛。誰知地鐵還沒有出隧道就不走了,等了大約20分鐘,廣播裡才說是一顆大樹倒在了鐵軌上,導致地鐵斷電。沒辦法,只好從地鐵出來走到5個街區以外的另一個地鐵站換乘E號地鐵。街上風平浪靜,除了地面有下過雨的痕跡,其它一切正常。然而當在74街下車後準備換車回法拉盛時才知道,原來法拉盛及周邊地區剛剛遭到一場颶風的洗劫,不但地鐵不通,連公交車也基本停運。望著滿街的橫七豎八的樹枝和隨處可見倒在地上的大樹,我只能步行幾十個街區走回家。
到了緬街路口猛然發現,靠近羅斯福大道的聖公會教堂上的十字架鐘樓整個被這次大風刮了下來,砸在下面正停著的一輛巴士上,摔得粉碎,所幸車裡沒人。望著滿地的殘片,我不禁暗暗咂舌。有人說,這說明要麼是教會做了惡事,要麼是進教堂的人並不真信神,上帝才給予如此警訊的。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但敬拜上帝的教堂上的十字架被大風吹了下來總歸有些蹊蹺。幾年前法拉盛另一個教堂頂上的十字架也被雷電劈掉,至今沒有修復。

在法拉盛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些店家或公司把法拉盛的「拉」字去掉,叫成「法盛某某商店」或「法盛某某公司」。後來聽一位高人講,這個「法盛」有講究,預示著不久的將來要發生的事。他說得很神秘,我再往下問他就不說了,只是說你看看這兩個字自己就明白了。
2012年1月26日於紐約
責任編輯:余男